|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报道我院教研工作46
发表时间:2023-09-22 19:26 导语 2023年9月20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报道我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张岩教授撰写的《教研下乡:“1+N”教研帮帮团——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教研下基层模式探索》一文,介绍了我院通过设立教研员联系点让教研下基层,帮助偏远地区和乡村地区学校做实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做法。 《教研下乡:“1+N”教研帮帮团》 (转载自: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编者按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学校建立以校为本、自上而下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级文件中对校本教研提出规定,标志校本教研更加合法、合理、专业。 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强调通过校本教研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其中,《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模块中就明确说明:学校要充分重视并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围绕着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关键问题展开教学研究。 9月22日,全国政协将以“中小学中的校本教研”为主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值此之际,本刊特别关注一线中小学教师、校长参与中小学教研的情况,有问题有困惑,亦有弥足珍贵的探索及教研带来的收获和体验,以为全国政协委员们的议政提供参考。 教研下乡:“1+N”教研帮帮团 ——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教研下基层模式探索 张岩 “我明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前,能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见到省里面和市里面的大教研员,真是太高兴了!特别是能跟教研员一起听课、评课,更是机会难得!”今年春天,当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初中教研部的教研员们来到省内一所边远乡村学校进行现场教研时,一位老教师激动地说了这番心里话。她用饱含乡土情结的“大教研员”的称呼,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教研渴望。其实,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乡村和薄弱学校老师们的心声。 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机构所构成的基础教育教研体系中,作为与广大乡村薄弱学校关系最为直接和紧密的一级,基层教研发挥着向广大一线学校输送先进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理念与方法的“教研毛细血管”的作用,但其发展一直面临诸多限制与瓶颈。因经费投入不足,教研员待遇低,编制不足,导致优秀教研人员引进难、留不住、心不稳,有后顾之忧,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部分县级进修学校办公条件差,缺少场地空间和基本业务经费,无法实现分学科、分学段配备专职教研员,甚至出现个别学科“无教研员”和“零教研”的情况。由于县域教研力量得不到保障,乡村学校更得不到及时的教研指导,“教研下乡”基本处于示范式的星火闪烁,远未形成燎原之势,所以就会出现部分教师到退休也没有见过教研员的情况。如何破解乡村教研薄弱难题,疏通五级教研体系的终端,以乡村教研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是摆在省市级教研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道“难题”有解。通过多年的探索,以“春风行动”为实践载体,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初中教研团队尝试了一条教研下基层的新路。即通过设立教研员联系点,组织教研员到边远乡村和教育薄弱地区学校持续开展蹲点教学指导,帮助其破解学科教学实际难题,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保证教研下乡,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教研帮扶团队,按照统一部署,安排每位教研员定点联系一所以上基层学校,并通过联系点校的辐射作用,使教研工作覆盖到省里的每一个基础教育片区,以“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感,为偏远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学校能够开展教研入网筑基兜底。 “1+N”小分队是教研下乡团队的创新性组织模式。“1+N”中的“1”是指一名教研员,“N”是指由多名教研员及一线学科名师组成的“教研帮帮团”。 一名教研员负责定点联系一至二所乡村学校(点校),我们将其称为“定点联系员”。定点联系员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点校”对应学科的教研活动,全面了解学校对应学科教研工作进展;每学期完成“点校”对应学科教师两次以上听评课任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每学期至少对“点校”进行两次备课上课指导、作业设计指导,抓实“点校”的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点校”开展课题研究,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微课题研究”。定点联系员下沉“点校”,帮助“点校”做实校本教研,切实提高了基层学校的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质量。 “教研帮帮团”是定点联系员的有力助手。由定点联系员针对“点校”在学校改革、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现状,梳理“点校”的困惑与难题,厘清实际需求,拟定需求清单,提交其所在教研部门,由部门负责人统筹协调,按“点校”需求清单,从“N”中选择“点校”急需学科的教研员及名师,以“点校”为基地,采用线下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混合方式,联合域内其他学校协同开展教研活动。 这种“联合+混合”的教研方式具有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因需而动、靶向治理的特点。以落实新课程、新课标为主题的课例研讨为例,通常以“点校”作为主会场,同时选择域内三至四所学校作为分会场。如果有大学区或联盟校愿意参与,就可以将主会场的活动实况同步在线转播到其他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承办二至三门学科公开课。授课教师来自大学区或联盟校内相应学科教师。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梳理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各学科省教研员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既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解答,又对其课堂教学特色及不足进行梳理总结,充分发挥省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 教研下乡,可降低乡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因此得到广大乡村教师的欢迎。“1+N”的送教研模式,能够借助“点校”这个教研“毛细血管”,将教研工作的新鲜血液输送到边远乡村学校,打通教研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把新课程、新课标的理念与方法送到基层学校。教研员下沉到学校、课堂,同一线教师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抱团”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这种灵活、开放、协同、联动、在地的教研模式,基于恒定的“1”和开放的“N”的组合,它不仅为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使教研工作真正根植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还盘活了教研资源,调动了教研员与教师工作积极性,为教研工作者开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这种面向基层的教研实践探索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的五级教研体系蕴含着充沛的活力,具有独特优势,只要疏通教研资源自由有序流动的上下通道,乡村教研的半亩方塘就会不断补蓄富含能量的源头活水。 (作者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民进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吉林省政协委员,华亿体育(中国)科技股份公司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
文章分类:
媒体关注
|